偏中式的“國際課程”學校:很多都會提到要培養“中國靈魂(深植文化),國際視野(世界情懷),既能怎樣,又能怎樣的”學生。成立得早的學校就不說了,畢竟當年人家應該是正兒八經地考慮過這個“中西融合”的事情,但如果成立得比較晚的學校,還在不斷重復這一點,則只能說學校的管理層并沒意識到,外界已經有很多學校在此方面領先貴校了,如果不加思考地再把這個定為自己學校的培養目標,只能說明該校的辦學定位“甘落人后”,當然成為一個追隨者學校,踏踏實實辦學也挺好的,能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提供適合的教育。
只提或著重提我們“培養能進入世界名校(前多少名)的學生”的學校,“我們的加工能力很強大,學生起點多少,出口去哪里?”這類學校在實施辦學的過程中可能會忽略對于學生完整人格的培養,以及對于學生個體成長的尊重。說白了,這類學校就是國內高考學校的復印版。抓升學對學校來講,是幾乎無法回避的現實,并不完全是壞事。但如果過分強調或著重宣傳,甚至寫入培養目標或校訓中,那么家長在選擇的時候要考慮一下:這樣的學校是否符合你或小孩希望接受國際教育的初衷?若你就是抱有這個目的,出國留學申請名校的預備班,那也無妨,只是認真地去了解一下這些學校的過往申請記錄,因為有不少學校為了宣傳,會把一些不屬自己畢業生的結果也拿來宣傳,或者一個學生拿了好幾個大學的錄取,重復出現在錄取名單,也很容易讓人產生理解偏差。
另外,依個人的經驗看,國內常有些以常青(春)藤命名的一些國際/班/院/校,其意很明顯,但其果則非常不明顯。也許就是常說的“欲速則不達”吧。